requestId:688d14ce22d622.88273181.
下戰書信步邁進中國古代文學館展廳,看到豐子愷漫畫先容:“他的成名作《人散后,一鉤新月天如水》一經頒發,更是讓人們以漫畫的方法走進了詩的意境。”不由想起噴鼻港作家小思曾作過的同題文章,開篇便是:“人的平生,趕上過幾多個一鉤新月天如水的夜?”
《人散后,一鉤新月天如水》,豐子愷作
一、《我們的七月》
一百年前,豐子愷的成名漫畫頒發在朱自清、俞平伯編聚會場地的不按期文學刊物《我們的七月》上。《我們的七月》除封面注明為豐子愷所作,其余31篇文字均未簽名作者。直到第二年,即1925年出書的《我們的六月》,才在附錄里補進這些作者名字:朱自清、俞平伯、夏丏尊、顧頡剛、葉圣陶、沈尹默等。他們年夜都是文學研討會的成員,也屬于“白馬湖作家群”。
白馬湖位于浙江寧波到紹興的鐵路中心驛亭四周,離驛亭約二華里是春暉中學。這披髮著芳華活氣的處所,恰是豐子愷古詩詞漫畫創作的起源地。
“紅樹青山白馬湖,雨絲煙縷兩含混。欲行未忍留可貴,難過前溪聞鷓鴣。”柳亞子《題白馬湖圖》將白馬湖如詩如畫地浮現出來。也正如俞平伯所描寫:“春暉校址殊佳,四山擁翠,曲水環之。村居盡少,只十數家。”
用朱自清的話來描述是:“校里最多的是湖,三面潺潺的流著。”“湖在山的趾邊,山在湖的唇邊,他倆如許密切,湖將山全吞下往了。”而在夏丏尊的筆下,白馬湖的冬天多風,“風刮得兇猛的時辰,天未夜就把年夜門打開,全家吃畢夜飯即睡進被窩里,靜聽冷風的怒號,湖水的彭湃。”
依據朱光潛的回想,那時夏丏尊、朱自清、劉薰宇、豐子愷同等事都是一路吃酒聊天的好伴侶,常在一路暢飲敘談。能夠正如小思文中所說:“此夜,能舞蹈教室夠是良友對酌,說盡傻話癡語。此夜,能夠是海棠結社,行過酒令填了新詞。此夜,能夠是結隊浪游,讓哄笑驚起宿鳥碎了花影。此夜,能夠是狂歌亂舞,換來一身倦意,倒是喜悅盈盈。”這簡直就是白馬湖作家們相聚的情形再現。
《人散后,一鉤新月天如水》是在春暉中學創作的。豐子愷用近乎剪影的伎倆簡練地畫出廊柱、橫梁、卷簾、方桌及壺杯,畫面重點凸起的是沒有畫出的年夜片空缺,給人以無窮的想象空間。畫的左下角簽有“TK”字樣。
在豐子愷晚期作畫時,曾用兩個年夜寫字母“TK”簽名,讓人百思不得其解。關于“TK”,眾說紛歧。有人說是豐子愷的筆名,也有人說是名字的代號,也有人說“TK”是“子愷”古代漢語拼音的第一個字母“zk”的別寫。實在,“TK”是“子愷”威氏拼音“Tse-kai”的縮寫。“TK”與他的漫畫一并銘記在讀者心中,成為其畫作的代表符號和鑒別的主要標志。
這幅畫經過朱自清拿到《我們的七月》頒發之后,當即惹起了鄭振鐸的贊賞:“固然是疏朗的幾翰墨痕,畫著一道卷上的蘆簾,一個放在廊邊的小桌,桌上是一把壺,幾個杯,天上是一鉤新月。我的情思卻被他帶到一個詩的仙境,我的心上覺得一種說不出的美感。”
隨后,經過鄭振鐸等將豐子愷漫畫推向了《文學周報》。展廳里展現著1925年12月(上海)文學周報社第一版本《子愷漫畫》,書中又刊載了這幅漫畫。這兩次刊載的《人散后,一鉤新月天如水》是為統一個版本。
葉圣陶曾回想鄭振鐸拉著他往豐子愷家選畫的情形,說有兩幅至今還如在面前。“一幅是《今夜故人來不來,教人立盡梧桐影》……另一幅是《人散后,一鉤新月天如水》,畫的是廊下欄桿旁一張桌子,桌子上混亂地放著茶壺茶杯,簾子卷著,天上只要一彎殘月……”
1945年,上海開通書店出書《豐子愷漫畫選集》,搜集豐子愷1938年至1946年時代的漫畫。此次的《人散后,一鉤新月天如水》也是口角漫畫。后來出書的黑色漫畫,畫面上卷簾規整,小桌上的茶壺茶杯外型都很準確,而小桌的旁邊另加了兩把規整的相向的藤椅。
豐子愷
二、幾人相憶在江樓
第一個發明和激勵豐子愷畫漫畫的人是夏丏尊。恰是在1922年頭夏,夏丏尊約請豐子愷赴春暉中學教丹青音樂兼授英文。豐子愷課余用羊毫作簡筆畫,他的畫風深受japan(日本)漫畫家竹久夢二、中國畫家陳師曾等影響。
常日里,豐子愷把愛好的古詩句用丹青表達出來,在小屋的墻壁四下張貼。有一次,住在他隔鄰的夏丏尊喝足酒踱進屋來,看了墻上的畫,連連稱贊“好畫”,并激勵豐子愷“再畫!再畫!”
在春暉中學時代,豐子愷還為夏丏尊譯作《愛的教導》design繪制了封面,也為朱自清的詩和散文合集《蹤影》design繪制了封面和插圖。1924年10月1日,夏丏尊在開通書店版《愛的教導》譯者序文中寫道:“鄰居劉薰宇君,朱佩弦君,是本書最後的愛讀者,每期稿成即來瀏覽,為盡校訂之勞;封面及插畫,是鄰居豐子愷手筆。都足使我不忘。”
到了1924年年底,因同校方看法分歧,這些人(用豐子愷的話是“幾個流浪者”)接踵分開春暉中學,離開上海江灣開辦立達黌舍。豐子愷感歎:“白馬湖的生涯是清凈的熱烈,而上海的生涯是騷擾的寂寞。”
1925年,豐子愷創作了《幾人相憶在江樓》,頒發于在同年10月4日《文學周報》第193期。這幅畫最後是口角色的,構圖簡練樸素:江天浩渺,明月在水,江邊樓上,幾個伴侶正憑欄看月。這幅以“相憶”為主題的作品,承載了豐子愷和伴侶們在上虞白馬湖相處的那段美妙時間,后來被夏丏尊加入我的最愛。
1930年,夏丏尊開辦《中先生》雜志。1932年6月,開通書店出書葉圣陶編輯、豐子愷繪制封面和插圖的《開通國語講義》。1933年,夏丏尊和葉圣陶配合創作《文心》,比及全書寫了三分之二的時辰,這兩位成了兒女親家,朱自清寫了序文算作舞蹈場地給兩個小伴侶的訂親留念。《文心》在1934年由開通書店出書,被譽為“在國文講授上劃了一個時期”。
抗戰迸發后,豐子愷出亡邊疆,夏丏尊滯留上海。1938年3月10日,夏丏尊致信豐子愷:“惟取《幾人相憶在江樓》的橫幅張之寓壁,日夕不雅覽,聊寄聯想,默禱安然罷了。”1940年11月15晝夜半,夏舞蹈場地丏尊在致豐子愷信中談道,中國有人物的畫,本來只要兩種:一種是以人物為主的;一種是以景致為主的,而以人物為裝點。夏丏尊以為,還應當有第三種畫,即人物與景致并重的畫,這是應當有而尚未呈現的畫。而“幾人相憶在江樓”就是夏丏尊所期盼人物與景致并重的第三種畫的畫題。在居所張掛這幅畫并日夕不雅覽,闡明這幅畫合適夏丏尊的觀賞興趣。特殊值得一提的是,豐子愷原來加入我的最愛了良多友人的手札,包含夏丏尊的多封,抗克服利東返時,夏丏尊的只遴選了這兩封信,其他都燒失落了。
夏丏尊苦守時令,矢志不為japan(日本)人幹事,上海失守時代被japan(日本)憲兵逮捕,后運營救出獄,精力和身材都遭到嚴重摧殘。1946年4月23日,夏丏尊在上海病逝,葬白馬湖畔。
豐子愷在重慶聽聞新聞,寫下了《悼夏丏尊師長教師》:“猶憶三十余年前,我當先生的時辰,李(叔同)師長教師教我們丹青、音樂,夏師長教師教我們國文。我感到這三種學科異樣的嚴厲而有愛好。就為了他們二人異樣的深解文藝的真理,故能令人著迷。”“我倘不進師范,不致碰見李叔同師長教師,不致學畫;也不致碰見夏丏尊師長教師,不致學文。”
“以往我每逢寫一篇文章,寫完之后總要想:‘不知這篇工具夏師長教師看了怎么說。’由於我的寫文,是在夏師長教師的領導激勵之下學起來的。明天寫完了這篇文章,我又天性地想:‘不知這篇工具夏師長教師看了怎么說。’兩行熱淚,一齊繁重地落在這原稿紙上。1946年5月1日于重慶客寓。”
三、一彎初月懶窺人
豐子愷晚期的古詩詞適意漫畫,表現了豐子愷的文人氣質和性情,亦可見豐子愷的深摯傳統文明功底。好比,《人散后,一鉤新月天如水》畫題出自宋代謝逸所作《千秋歲·詠夏景》詞;《幾人相憶在江樓》畫題出自唐杜荀鶴的《題新雁》詩。
而“一彎初月懶窺人”這句詩,出自他的教員李叔同的《前塵》。原詩前有弁言:七月七夕在謝秋云妝閣重有感,詩以謝之,簽名“李哀”。全詩為:“風風雨雨憶前塵,悔煞歡場色相因。旬日黃花愁見影,一彎初月懶窺人。冰蠶絲盡心先逝世,祖國天冷夢不春。面前年夜千皆淚海,為誰難過為誰顰?”
1914年9月,豐子愷考進家教浙江省立第一師范黌舍。1915年至1918年,李叔同在浙江一師任教,是豐子愷的教員。李叔同曾對豐子愷說,作為南京、杭州兩校丹青課的教員,我尚未見過像你如許有繪畫才幹的先生。
1915年,李叔同填詞《送別》:“天之涯,地之角,厚交半寥落。人生可貴是歡聚,惟有拜別多。”他還創作了歌曲《秋夜》(別名《初夜》):“初月一彎夜三更,畫屏深處寶鴨篆煙青。”
李叔同與夏丏尊在留學japan(日本)時瞭解,又都是浙江一師的同事,關系極好。夏丏尊曾在日誌里寫道,有一次,聽到遠處傳來寺廟的鐘聲,隨口說了一句,像我們這種人,落發當僧人卻是很好的。李叔同聽到后片刻沒有措辭,手里的茶盅垂垂冷卻。
1918年8月19日,李叔同落發,號弘一。他贈予給豐子愷的物品有:在俗時的照片、《人譜》、一部殘破的原著《莎士比亞選集》以及一卷親筆書寫的自作詩詞。《前塵》手稿也許就是此時賜與先生豐子愷的。
李叔同對豐子愷的影響極年夜。豐子愷歸納綜合李叔同最年夜的特色是當真,“他對于一件事,不做則已,要做就非做得徹底不成”。他回想,有一次李叔同到他家,把藤椅子悄悄動搖,然后漸漸地坐下往。每次都這般,豐子愷就問為什么。李叔同答覆說:“這椅子里頭,兩根藤之間,也許有小蟲伏著。忽然坐下往,要把它們壓逝世,所以先動搖一下,漸漸地坐下往,好讓它們走避。”
李叔同往世后,骨灰放在杭州西湖虎跑寺。到了1954年,豐子愷和葉圣陶、章雪村、錢君匋等籌資,把李叔同骨灰安葬在虎跑寺后面的山坡上。李叔同和豐子愷曾配合發心編繪《護生畫集》,自1930年開端,到李叔同往世后,豐子愷歷近50年在本身往世前終于完成《護生畫六集》創作并出書。
文學館展廳里擺放著一份訃告:豐子愷師長教師因病治療有效,于1975年9月15日午時病逝于西嶽病院。豐子愷往世后,葉圣陶寫了一首七律《回想子愷》,懷念舊日交游:“漫畫初探招共酌,新篇細校得先娛。”
四、生如夏花,逝世若秋葉
2024年是印度詩人泰戈爾訪華100周年。文壇和學界又紛紜說起被譽為“中國傳佈泰戈爾第一人”的鄭振鐸,是他翻譯出書了泰戈爾第一部中文詩集《飛鳥集》。此中第82首,鄭振鐸譯為:“使生如夏花之殘暴,逝世如秋葉之靜美。”全詩僅此一句,對仗工整,表現出古典詩詞的深摯涵養,是一種至高的詩意和人生境界。
1925年12月,《子愷漫畫》在鄭振鐸擔任的文學周報社出書,這是豐子愷最早的漫畫集。豐子愷說:“我的畫,即所謂《子愷漫畫》(鄭振鐸師長教師給我取的名詞)。”(《豐子愷自述:我這平生》)
鄭振鐸是《文學周報》的第一任主編。他以為,古代的中公民眾,分開古代的世界的生涯不知有幾多里遠呢?我們今后所要打破的是迷古的倒流的思惟;我們所要走的是清爽的、活躍的活路。
豐子愷適應《文學周報》的主旨,他贊成徹底古代化的主意,在畫作中并不直接描述詩中現代的情形,畫的都是古代人所熟習的生涯場景。正如《無言獨上西樓,月如鉤》頒發后,曾有人質問為何畫中人物不穿古裝?豐子愷徹底地將古詩詞漫畫的意境與古代生涯聯合起來,他也垂垂地從描述古詩詞漫畫向描述實際生涯的漫畫過渡。
1948年3月26日早晨,在古稱余杭、泉亭、錢塘、臨安、杭城的杭州,在西子湖畔,豐子愷陪四位伴侶在湖畔小屋喝酒。酒闌人散,皓月當空,湖水如鏡,花影滿堤。豐子愷送走主人,舍不得湖上春月,就沿著湖畔漫步。回家后,傳聞有位上海主人來訪,留下地址,且向湖畔尋覓豐子愷往了。
第二天凌晨,豐子愷往找主人未遇,也留下手刺。早晨沒有比及主人,豐子愷獨酌飲了一斤酒。正在酩酊之際,主人離開,主人來了,恰是十年不見的鄭振鐸。他也在裡面飲了一斤酒過去。兩人不要什么菜蔬,對坐喝酒。墻上掛著豐子愷手書數學家蘇步青的詩:“草草杯盤共一歡,莫因柴米話辛酸。東風已綠門前草,且耐余冷放眼看。”
兩人談到二十余年前鄭振鐸在商務印書館當編纂,豐子愷在江灣立達學園教課時的情況。鄭振鐸要了解一下狀況豐子愷的三個後代阿寶、軟軟和瞻瞻,《子愷漫畫》里的三個配角。鄭振鐸用手在桌子旁邊的地上比畫說:“我在江灣看見你們時,只要這么高。”大師都笑了,笑的味道,半甜半苦,半喜半悲,即所謂“人生的味道”。豐子愷說,“《花生米不知足》《瞻瞻新官人,軟軟新娘子,寶姊姊做伐柯人》《阿寶兩只腳,凳子四只腳》等畫,都是你從我的墻壁揭往,在《文學周報》上頒發的。”大師都笑了,照舊是“人生的味道”。
夜闌飲散,春雨綿綿,豐子愷留鄭振鐸住下,鄭振鐸必定要回旅店。豐子愷看著他的高峻的身子在湖畔柳蔭下的細雨中垂垂地消散了。
十年后,這只“飛鳥”,飛向了天邊,消散在遠遠的地面。
(未完)
(作者簡介:王軍,作家,現任中國古代文學館常務副館長。著有《詩心:從〈詩經〉到〈紅樓夢〉》《司馬相如東北行》《李商隱》《高語罕傳》《高語罕年譜》《〈九逝世平生記〉校注》《近代名人文集叢刊:高語罕卷》。)
TC:9spacepos273
發佈留言